罗大佑简介及签名欣赏

发布时间:2020-11-16 13:03:34 - 作者:小钰儿

罗大佑的崛起与校园民歌息息相关,却又保持相当的距离。


当各校园内风靡着流行的金韵奖、民歌风时,他却一脚踏入电影配乐与插曲的世界,

而其作品之风格也明显的与当时的流行歌曲与校园民歌划下界线。

1980年罗大佑从医学院毕业,以考上医师执照的条件向父亲争取到录制唱片的经费,

前往日本录制第一张专辑“之乎者也”,由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发行。

其墨镜、卷发、黑衣的造型,为当时的台湾掀起一阵黑色旋风,

其对土地的关怀(鹿港小镇)对爱情的新观念(恋曲1980)等,都在当时造成震撼,

并成为日后加入台湾流行音乐的创作人努力跟进或企图颠覆的对象。

亚西亚的孤儿(1982)、未来的主人翁(1984)等,呈现出罗大佑中期作品的关心层面,

亦给予流行歌坛另一种刺激与更多思考空间。

罗大佑于1984年年终告别演唱会后暂别台湾乐坛。

演唱会之实况录音于次年发表,为台湾第一张现场论因专辑。

1985年3月罗大佑离开台湾前往纽约习医,其间曾发表《明天会更好》一曲,

隔年转往香港,并决定弃医专心从事音乐工作。

在香港发展之初,仍是以电影插曲开始,

1986年一首“海上花”让他成为香港配乐的新宠,《东方之珠》甚至被香港人称之为“香港的歌曲”。

1987年于纽约获颁“亚洲最佳杰出艺人奖”,

1988年“音乐工厂”在香港成立,罗大佑再次表现他敏锐的观察力与挖掘生活的特长,

在香港岛上为两岸三地的中国人世界作沟通,其影响力之深远在卡拉OK 风行的台湾,

从其作品的高点唱率可见一斑。

1994年的《恋曲2000》则是非常个人的专辑,

尽管其气势庞大的格局连罗大佑自己都还不知为整张专辑定位,但他表示,这是他很满意的一张专辑。

1995年底与1996年初,罗大佑的另一种创作风格在《罗大佑与OK男女合唱团》中呈现,

两张台语的专辑以电子琴花车巡回台湾各大庙口演出,亦创新台湾流行音乐的表演空间与形式。